首先批评一下这个问题。
如果你对自己说,“老师教的微积分在生活中又用不到,学了有什么用?”实际上,这是一种叫“合理化”的心理防御机制。因为,在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,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很吃不消,显得有些愚蠢,也会产生对自己的一些厌恶。而这个时候,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被激活,避免让我们受到太多的负面情绪的困扰。
同样的,有这种疑惑——“读了很多书,但是都忘掉了,读书的意义在哪里?”,本质上也是在做心理防御。因为,绝大多数人都肯定读书有意义,而且也有一部分是忘不掉的,对我们的影响很长远。
那么,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?
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,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阅读所产生的见解和联想。
足够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思考,而不是单纯的记忆。葡萄牙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对文盲和识字组的实验,当他们在面对同样的词汇时,文盲组运用的大脑区域是大脑额叶,而识字组运用的大脑区域是颞叶中的语言区。而大脑额叶更多负责记忆,颞叶更多负责组织与逻辑。
也就是说,知识量少的人在面对陌生的知识时,更多精力花在如何记住这个内容而不是判断是否正确。那么,他们更容易被虚假信息所欺骗。所以,朋友圈里刷频伪科学文章的大多数是对这方面知识极度匮乏的人,他们都缺乏对这些知识足够的了解,并无法上升到利用额叶去判断真假的层面,更容易被欺骗。(郑州市卫生学校)
大脑在运行过程中,基本遵守三个原则:
在旧的神经结构中建立新的联结。
形成功能高度专门化的各个区域,以辨别信息中的不同模式。
学会从这些区域中自动提取信息。
而这三个原则,也决定了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反应的选择性。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的大脑会利用可塑性塑造一个新的“反应回路”。并且,只要通过足够多的训练,那么这条回路会变得更为复杂但高效,延伸对应产生推理,类比以及思维等能力。
另外,随着我们阅读量的增加,我们大脑负责处理这些信息会产生对应的专门化区域,进而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效率。当我们遇到相似场景时,它们会被自动提取运用,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进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足够的处事模版,让自己不至于被琐事所淹没。
当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,那么很大程度上他眼里都是钉子。
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专业偏差的,但是也同样适合于描述阅读和学习对我们的影响——形成我们的行为倾向。
正如我们常听到的“工科思维”和“文科思维”一般,当我们提及“上帝是否存在时”,有“工科思维”的人往往是去证明,而有“文科思维”的人是去感受。不同的知识体系,对他们行为产生很强的指导性,也就是所谓的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其社会生产。
弗洛伊德做过对“行为回路”类似于下面的假设:(郑州市卫生学校)
我们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我们的大脑细胞(神经元),并且释放出生化信息,促使这些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,也在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。
正如《思维导图》开篇就说道,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,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,就像在丛林之中清出一条小路来一样。第一次得费一点劲,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的次数增加,那么,这条路开辟地越彻底,你所遇到的阻力 就会越来越小。到最后,这条小路会平坦宽阔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